澄城位于渭北高原東北部,全縣轄9鎮1辦157個行政村18個社區,總人口40萬,國土面積1121平方公里,耕地面積90萬畝。先后榮獲“全國現代蘋果產業20強縣”“全國農業標準化(生豬)示范縣”“全國農民工返鄉創業試點縣”“全國首批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縣”“全國基層中醫藥先進縣”“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”“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”“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縣”“國家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”“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”“國家衛生縣城”“革命老根據地”。
2022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25.13億元,增長6.0%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54.56億元,增長29.3%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5.6億元,增長6.5%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0.04億元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.2億元。城鎮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8381元、15187元,分別增長4.9%、6.8%。
歷史文化悠久。史載夏商屬雍,春秋屬晉,秦始設北徵邑,漢置徵縣,北魏太平年間始建澄城郡。擁有堯頭窯遺址、良周秦漢宮遺址、精進寺塔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,堯頭陶瓷燒制技藝、澄城刺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個。劉家洼古墓群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,被確定為春秋早期芮國國君墓地。龍首渠引洛古灌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。
區位優勢明顯。位于西安“兩小時經濟圈”,西包、西侯、西延、黃韓侯四條鐵路穿境而過,“綠巨人”動車組在澄???。京昆高速、合鳳高速、榆商高速相互連接,建成高速出口5處,高速路網呈“兩橫一縱五分口”“工”字型布局,干線公路形成“五縱四橫八通達”的路網結構,全縣公路總里程將達到1532.6公里,具有面向全國、承接發展的戰略區位優勢。
工業基礎堅實。澄城經開區晉升省級開發區。百億級工業倍增釋放裂變效應,煙廠產值突破13億元,拓日新能晉升陜西省首批重點產業鏈“鏈主”企業行列全產業鏈項目,近400萬噸地方煤礦即將釋放產能,大唐集團、北京金隅、石羊集團等一批上市企業在澄投資,工業“雁陣型”梯次結構凸顯,初步形成卷煙、煤炭、新能源、綠色建材、涉農加工五大板塊為支撐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。
農業特色鮮明。25萬畝蘋果品質上佳,10萬畝櫻桃享譽三秦,是陜西最大的櫻桃連片栽植區。澄城櫻桃入選中國特色產業優勢區,以櫻桃為主的省級產業園通過省級認定。生豬年存出欄45萬頭、60萬頭。黃芩、遠志等中藥材久負盛名。建成現代農業園區17個5.5萬畝,陜西潤強等5個園區被認定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,正大集團、海亮集團等500強企業來澄發展,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20家。
三產活力彰顯。建成國家AAAA級景區堯頭窯,輻射帶動龍首壩、良周秦漢宮遺址、縣博物館、樂樓國家AAA級景區。好運古建、堯頭窯園區榮獲陜西省文化產業“十百千”工程重點園區。堯頭鎮入選黃河主題國家級旅游線路。積極打造“澄城水盆羊肉”品牌,首家現代化中央廚房投入使用。持續推進城市商業網點布局規劃調整,興悅匯、華和大市場等商業綜合體建成運營。
城鄉環境優美。三區三線劃定完成,《國土空間規劃》編制形成階段性成果?!捌呖v十四橫”路網形成,縣城建成區達到15平方公里。居住區天然氣管網實現全覆蓋,集中供熱覆蓋城區320萬平方米。城區內澇點實現清零,綠化覆蓋面積達到584.58萬平方米,綠化覆蓋率38.97%,人均綠地面積11.45平方米。2022年空氣優良天數296天,同比增加23天,綜合指數和改善率全市排名第1。
澄城縣地處北緯34°55′45″─35°27′05″,東徑109°04′30″─110°05′50″之間,屬鄂爾多斯地臺向斜的最南端。境內南北狹長,地勢北高南低,呈階梯狀分布,全縣海拔高度362-1272米,平均海拔684.6米??鬃吆?、馬村河、長寧河、縣西河、大浴河自西向東匯入洛河,孔走河、長寧河、縣西河、大浴河把全縣分為三梁一塬。北部川梁相間,地貌多樣,南部塬面平緩,稍有起伏。全縣地形坡度較大,土壤質地疏松,地表植被稀少,梁峁起伏,溝壑縱橫,共有大小支毛溝981條,溝壑面積450平方公里。
澄城縣屬關中平原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,氣候年際變化大,總的特點是干旱少雨,日照充足,晝夜溫差大。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,年日照時間2616小時,平均氣溫12.6℃,無霜期204天。礦產資源豐富,地下探明礦藏9種,煤炭、硫鐵礦、石灰石、高嶺土、鋁土礦等儲量大、品位高;地處渭北黑腰帶,屬全國重點產煤縣,煤炭儲量40億噸以上。全縣水資源總量16639.95萬立方米,其中地表水資源量6014.62萬立方米,地下水資源量13447.41萬立方米。全縣經濟林基地總面積33萬畝,林業年均產值超過1.9億元,林木覆蓋率達到25.4%。
北魏太平真君七年(446)建縣,以縣城西河有澄泉而得名,縣治始設今址。
據《尚書·禹貢》記載,周以前,處于傳說中之雍州。
春秋屬晉,為北徵(今蒲城縣避難堡)、王官(今善化鄉居安村西)及郊地,周頃王二年(前617)秦伐晉取北徵。
戰國初,屬魏。秦、魏爭奪,后歸秦,隸重泉(今蒲城縣地)。
秦(前221—前206)置北徵縣,屬內史。
楚漢相爭之際,屬塞國,隸重泉。西漢高帝元年(前206),漢滅塞國后,屬河上郡。九年(前198),屬內史。景帝二年(前155),復設北徵縣,后易名徵縣,屬左內史。太初元年(前104),屬左馮翊。新莽改三輔為六尉郡,改徵為氾愛,歸列尉大夫。
東漢光武帝東都(25)之后,撤銷氾愛,轄地并入合陽(一說并入重泉)。
三國曹魏(220—265),屬雍州馮翊郡。
西晉(265—316)歸屬同曹魏。
北魏太平真君七年(446),設立澄城郡,轄澄城、五泉、三門三縣(五泉、三門分別在今澄城縣西部與南部。三縣原均為合陽縣地)。孝文帝十年(486),郡內增設宮城(今合陽縣地)、南五泉(今大荔縣朝邑鎮)兩縣。太和十一年(487),澄城郡改屬華州。
西魏大統六年(540),南五泉縣改名朝邑。廢帝三年(554),澄城郡屬同州。
北周明帝二年(558),撤銷五泉、三門兩縣,轄地并入澄城縣。
隋開皇三年(583),撤銷澄城郡。大業三年(607),澄城縣屬馮翊郡。
唐武德三年(620),在長寧河南(今洛城村西)設長寧縣,貞觀八年(634)撤銷。澄城縣之隸屬隨道、州、郡名之更迭而相應變更。貞觀元年(627)屬關內道;開元二十一年(733)屬京畿道;天寶元年(742)屬馮翊郡;乾元元年(758)復屬同州。長慶四年(824)將澄城縣的撫道鄉(今縣西部)劃歸奉先縣(今蒲城縣)。
五代后梁開平元年(907),屬河中府。后唐同光元年(923)復屬同州。
北宋元豐末年(1085),屬永興軍路同州。
金皇統二年(1142),屬京兆府路。
元(1271—1368),屬陜西行中書省,先后屬安西路、奉元路。
明洪武九年(1376),屬陜西省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。
清(1664—1911),隸屬陜西省潼商道同州府。
民國2年(1913),屬陜西省關中道。民國15—17年(1926—1928)因軍閥混戰,屬無所依。民國22年(1933)由省直轄。民國28年(1939),屬第八行政督察區(治所大荔)。
1948年11月27日,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澄城全境,屬陜甘寧邊區黃龍分區。1949年歸大荔分區。1950年大荔分區撤銷,歸渭南分區。1956年10月改由省轄。1958年12月,澄城縣建制撤銷,將韋莊、醍醐、業善、寺前地區劃歸大荔縣,其余并入蒲城縣。1961年9月恢復縣制,劃入大荔、蒲城的地域復歸澄城,屬渭南專區。
澄城前拱原阜,后依山隴,地形復雜,地理位置險要,是歷代屯御敵的戰略要地。吳起在此屯兵,郭子儀率兵征叛,李自成抗擊官兵,王震率領的西北野戰軍浴血奮戰等等,都在古徽大地留下過深沉的足跡。這里土厚水淳,風和俗美,梁原起伏,山川壯麗,隋文帝修建行宮,唐名相魏征在此受封。歷史上曾有過“澄城八景”,如今更勝當年:壺梯山幼樹成林,翠柏環繞;龍首壩湖光瀲滟,雪浪排空;樂樓和澄塔遙相呼應,雄居縣城。
中共澄城縣委·澄城縣人民政府主辦 澄城縣大數據中心承辦
澄城縣政府辦公地址:澄城縣寶塔路13號政府大院
備案編號:陜ICP備11008882號-3 網站標識碼:6105250013 網站運維電話:0913-3375860
郵箱:cczfwz@126.com 信息員QQ群:457446459 網站訪問量: